首页

军情六处读后感

名著读后感 |

时间:

2020-05-21

|

【www.gdfshaiyu.com--名著读后感】

  《军情六处》读后感(一):军情六处

  这书满足了大家的口味。情报学是很有禅意的学科.......仿佛寻常人没有情报这一说,其实生活中到处都是“间谍”。情报是支撑人类社会运作的重要一环。

  例如我们和某人交道,总在不自觉中刺探一下。中国人讲全局关系,情报更加重要。国外人相对直接要的是交换信息。

  不管个人还是集体行为情报是集中考验素质的。即便动物也有情报,像动物的幼崽在嬉戏中试探对方实力,这也是情报。

  《军情六处》读后感(二):读来无味,弃之可惜

  理想中的谍战揭秘书,读起来当有说书般的韵律,故事连贯,线索虽多,但主脉清晰,捧起来就不肯放手,一口气读个昏天黑地的。

  然本书完全不是这个滋味。

  粗探原因,或许是作者在引用档案原文时,不是在关键问题或要害细节上整段引用,而是这儿插一句,隔二句再引用三二句,许多完全可以用自己语言清晰表述的内容,被一坨坨引文搞得支离破碎,活生生糟蹋了这一跌宕起伏(或许也是八卦频频)且鲜为人知的故事素材。

  另外,本书以时间为经线,以地区为纬线,编织了一份四平八稳的流水帐,没有突出谍战的主角 ------ 那些间谍本身的故事,读来实在乏味。如果不是时而出现的具体经费细节比较迎合我的癖好,2星也算高估了。

  曾经(或许现在也是)拥有那么多伊顿和剑桥学子,并雇佣过毛姆叔叔的军情局,居然找不到一支生花妙笔,实乃历史的讽刺呀!大英帝国真的没落也!

  又及:如果早看到封底这四位推荐者的大名,我肯定不会浪费银子了。

  《军情六处》读后感(三):难读的历史报告

  历史报告式的书,虽然作者已经做了分类整理,但还是感觉很凌乱。所有的章节都是平铺出来,抓不到重点。

  一战、二战前后的英国秘密情报局的建立、发展,比007之类的电影要平淡、琐碎,充满英国政府各部门间的政治斗争,对手(比如海陆军对应的情报机构、秘密行动局)的小绊子。反而更像是一部从零开始努力,一点点建立事业的励志书——卡明的努力,让MI6得以生存下来。然后在边行动边摸索中,一点点发展起来。偶尔得到军方的认可,往前再走一步……不时夹杂着竞争对手的抢夺功劳,艰难的维护组织的完整。

  也许正是一战、二战,让MI6存活并发展起来——多亏了共同的敌人,各个政治部门才会通力合作,互相争抢资源的活动减弱,给了MI6更多的生存空间和证明组织价值的机会。

  《军情六处》读后感(四):梦中贪酒,醒时微醺

  西方人说好奇心杀死猫,可一旦这好奇心起了便是止不住。掩卷时我实在耐不住去又翻007的系列片子出来看,弥补缺憾。

  按理说,看完一本好书,就应该像午后品茶舌尖有丝丝回甜,可看完这本书却总觉得有遗憾。恨不得现在有部时间机器带着我去六十年后一览1949年之后直至今日的历史,不过到那时又有新的历史产生,唉,总归是求不得。

  秘辛自古为人所津津乐道,国家机器顶端尤甚,不若哪里来这许多中外野史。但野史添加的东西太多,闲来博人一笑耳。真正有吸引力的味道是剥去层层外衣的事实之后,由自己的思泉冲泡出的一盏清茶。

  所以不管外界对于军情六处的传闻到底如何,MI6这本书一出,不需要任何推广词,军情六处这四个字摆在那里足以让人们趋之若鹜。我甚至觉得,此书所标注出1909-1949的时间段、对于情报局工作人员名字无法透露、以及将来不再对情报局历史推出任何官方自传并非噱头,而是以一种英国式的表达方式绅士地致以歉意——对不起,以后恕不奉陪。然而这四十年的历史看完你的心满满装着却忍不住想知道得更多。

  如果把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比作一场梦境,你身置其中,又觉得亦真亦幻——这样的历史,或说这样的现实是我们最难以碰触的。诚然,深谙两战历史的人胸中自有丘壑,但我们所能获得的史料就算从没有偷工减料,也毕竟经过翻译带来的些微差异。MI6好比在这场看不清的布局中在你眼前点亮了一盏灯,它在你手中并不完整的寻宝图最关键的部位补全了拼图,也打开了从来都紧扣着的那一扇门。

  对于我,我自知对这段历史知之甚少,但对一切秘闻有着难以克制的猎奇心。它所构筑出来的空间是我从未涉足过的泽滩。那些纸张上荧幕上虚构出的艺术形象终于不再是线条勾勒,也有了肉体有了迸发着力量的脉搏。

  这本书带着我走向历史的化妆间,尽管它仍然不肯告诉我那些涂着厚厚的妆容准备踏上别人的舞台的人到底是谁,我仍然感激它让我看到了真实的一角,看到了牵引着木偶线的人,看到了那些带着永远不能脱下面具的人在走向台前时或倨傲一瞥或攥紧幕布一角。

  我读书的时候想着将这样那样的精彩记在心里,现在讲给你们听,但我因着目不暇接而一句都说不出来,或许有机会我能一遍又一遍地读下去,再事无巨细地说出来,但那早已是我心中的故事。

  我也沉浸在这场梦里面,梦里尝到了人间佳酿,我忘记了会醉,待到酣时霍然醒来,仍觉得酒坛不会空。

  你愿意尝试一下吗?闭上眼睛用头枕着这本书,像膜拜又像聆听。过去的人如何造就历史,历史如何带走他们停留在沙滩上的遗骸——将来我们也必如此。

  《军情六处》读后感(五):一半是政治,一半是死亡

  在今天这样一种语境下,如果说到特工,尤其是英国特工,大概相当多的人脑子里第一个浮现出来的都会是伊恩•弗莱明笔下那个果敢而不失优雅的军情六处特工詹姆斯.邦德,随着这个系列的小说和电影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邦德和之于“特工”就像福尔摩斯之于“私人侦探”一样,成为一种难以磨灭的典范和样板。詹姆斯.邦德不知疲倦地来往于世界各地,出入各种高档场合,怀抱各种肤色的美女,遇到各种可以颠覆世界的恶魔,然后用各种新式的装备将他们干掉……作为永远需要新鲜创意的电影工业,007系列严重重复的情节和套路是个例外,它不但没有被观众所厌倦,反而使邦德这个人物,成为一种行业标志。对此,邦德的扮演者之一皮尔斯-布鲁斯南曾经这样总结:“是美艳的邦德女郎,是新奇的道具、是性、是罗曼蒂克、是幻想、是最终的英雄,赋予了这部电影长久的生命力。

  说白了,人们对特工这个职业的热衷和向往,并不是因为这个职业本身,而是因为附着在这个职业之上的、一种常人难以企及的生活,这是电影为普通人营造的诸多梦境中的一个,而它真实而鲜为人知的那一部分,在很多年之后才被允许向世人展示,那就是基斯•杰弗里所写的这本《军情六处:秘密情报局历史》。本书是经军情六处授权,在全球范围内第一次对这个声名显赫的老牌情报机构前四十年的发展历史所做的独家披露,包括它的组织机构,财政状况,重大历史事件以及它的历任局长是如何和早期的三个幕后老板(海军部、陆军部、外交部)周旋,既要保持独立性,又能维持一种长久的供需关系等等。它让我们明白,我们从电影看到的特工,不过是这个巨大谍报网络的一端,在另一段,我们看不到的地方,还有一个繁复的网络在周旋和战斗,以领导和支持这些外派特工的英雄行动。不过作为多数人最关心的一些重要的行动事件仍然是本书的讲述重点,它穿插在两次世界大战和不同的区域之间,通过对这些散点的连缀,逐步呈现了军情六处比较完的整面貌,一半是政治,一半是死亡。

  和以往任何一次的艺术演绎不同,这是一次真实的、相对客观的讲述,因此,我不太同意这本书宣传腰封上的“再现007原型的传奇特工生涯”这句话,因为我觉得这本书的出版,其意义并不是“再现”这么简单,而应该是一种还原、勘误、甚至是彻底的纠正,是将真实的特工生活与流行文化中唯美、浪漫的虚构区别开来的一个契机。

  作者在本书的前言里也说:人工情报一般都不是聪明绝顶的大间谍或像玛塔.哈里那样色诱男人的女间谍和荒诞离奇、赢得战争的谍报行动的故事。它更像一幅点描画,包含着成千上万男女在充满危险的环境中搜集来的情报碎片,需要集中起来才能构成一幅大画面。

  这些在极端环境下工作的男女,即便在这本号称解密的书中,也不能擅自提起他们的名字,即使在死亡之后,他们也只能永远隐姓埋名下去,那么作为对这个群体的唯一交代,大概也就只能是让世人了解他们真实的状态了吧。

  《辽沈晚报》2011.7.5

  《军情六处》读后感(六):揭开007东家的面纱

  不可否认,很多人知道军情六处,都是从声光交织的007系列电影中。自上世纪六十年代至今,007系列电影已拍了二十余部,那机智冷静、身手敏捷、艳遇不断的詹姆斯•邦德,早已飞遍世界各个角落,家喻户晓。因为他的存在,很多人才知晓了军情六处,但电影更多地是描绘他刺激迭宕的历险过程和动感火爆的打斗,关于军情六处即秘密情报局的笔墨却交待的相当简略,叫人无从了解内情。

  除了电影本身并非为军情六处作传外,军情六处本身的保密性质,也使得人们无法知晓其内中的端详。要明白,关于军情六处的很多资料,并不是随意公开的。

  《军情六处:秘密情报局历史》可以说是第一次权威性打开了缺口,揭开了军情六处的神秘面纱。为了纪念秘密情报局成立一百周年,得英国外交大臣和情报局首脑批准,作者基斯•杰弗里可以不受限制地查阅情报局的文档。而在五十余万字的文字中,足见杰弗里资料的丰富,进而按年代梳理出的军情六处的历史,也交待的相当详细,虽然有些地方不便称真实姓名,而用代号代称。但关于军情六处成立的原因、发展的轨迹、机构的沿革和运作和在国内外的活动等种种经过,已然描述的足够清楚,读者从中自能收获不少前所未闻的知识。

  跟电影中詹姆斯•邦德的时代不同,《军情六处:秘密情报局历史》主要进述的1909到1949年的事情,而007主要活跃在冷战时期。这多半是1949年以后的历史还处于敏感阶段,不宜公布于众。因此,我们看到的,基本上都是007前辈的故事。

  可以说,军情六处是英国的一根重要的神经,其对世界的感知与反应,直接影响着英国高层的决策。但军情六处得以有如此显赫的位置,并非一开始就是如此,它也经历了由小到大的艰难发展历程,这也是本书着墨突显的一个重点所在。

  在密秘情报局成立之初曼斯菲尔德•卡明当家的时期,情报局首先在归属上就没有弄清楚,在外交部、海军部和陆军部之间,情报局夹在其中,对听令于谁左右为难。并且,因为没有被给予太多的重视,其经费不足,还要自己找房子作为秘密的工作地点,电影中007同志动不动就挥金如土,现实中他的同行们却捉襟见肘,干瞪着眼。情报局的成员,因为种种原因也难以招募到优秀的。卡明不得不时常亲自出马,为此还付出了一条腿的代价。另外,很多间谍和特工专用的手法,卡明也要自己不断实践和探索。

  在肯定了军情六处在收集情报工作的成绩的同时,书中也交待了一些情报人员获取情报所用的方法和工具,其中有的不乏惊险和刺激性。这无疑也符号人们对007的东家军情六处的想象,还更显得有真实的力度。但作者写作的重心却不在此,他更多地是首肯军情六处在取得成绩中的所付出的艰苦奋斗,颇有成功来之不易的意思。有趣的是,书中还提到了曾为军情六处工作的著名作家毛姆,其对特工谍战生涯并无多少好感,在他的基于情报部门的工作经历的小说中,他指出情报人员的职业生涯极其枯燥乏味,并且大多数工作还极其无用,远远赶不上小说需要的那种戏剧性和精彩度。

  依毛姆的看法进行推论,风度翩翩的007和众多谍战影视剧中历经种种磨难依旧浑然无事的潜伏高手,都有些理想化,与真实的情报人员并不是一回事。张爱玲说:生活的戏剧化是不健康的。像我们这样生长在都市文化中的人,总是先看见海的图画,再看见海;先读到爱情小说,后知道爱;我们对于生活的体验往往是第二轮的,借助于人为的戏剧,因此在生活与生活的戏剧化之间很难划界。正是如此,不少人是通过007才知道了军情六处,并且还有的会对其信以为真。这背后的关键动机实际上是置身其外的你我,在电影上的007与实际生活中的特工之间喜欢哪一种。但有时候我们要做的,还是先弄清基本的事实再说。

  《军情六处》读后感(七):幽灵般的军情六处

  幽灵般的军情六处

  1909年10月7日,一个不起眼的日子。英国海军中校曼斯菲尔德•卡明是这样记下这一天的:去办公室,在那里呆了一整天,没见到一个人,也没什么事可做。正是这个不起眼的办公室后来慢慢地成为赫赫有名的军情六处;也就是从这个不起眼的日子开始,一个幽灵,秘密情报局(MI6)的幽灵,在欧洲徘徊。直到如今,它依旧游荡在世界任何一个敏感的区域。

  007系列电影中的詹姆斯•邦德,让幽灵般的军情六处脱“影”而出,成为公众视野中的清晰而又迷离的传奇,多少年来,不管电影怎么渲染,外界如何关注,军情六处的神秘都在那里,有增不减。即使后来我们能够访问其网站,那也不过是又多了一层看似平白无奇却徒增神秘的面纱而已。

  MI6的历史自1909至今已百年有余,然而不管对于欧洲还是世界,这百年都是是一个加速变迁的百年,大到海洋帝国的争霸、两次世界大战、冷战、反恐等等,小到船港出入船只的观测、火车站列车时刻表、德国V型武器研发基地的侦查、驱逐舰的甲板装备情况、双面间谍的识别等等,再到戴安娜王妃之死、刺杀米洛舍维奇等等世纪悬疑,一百年来,军情六处的魅影都闪现其间。

  夹裹着百年历史的跌宕和“暗室政治”的吊诡,再加上英国政府一直讳莫如深,直到1994年才承认这一机构的存在,军情六处激起的不仅仅是好奇,甚至还有不满。直到2009年,军情六处百年之际,机构才批准基斯•杰弗里(eith effery)教授无限制地查阅1909年—1949年这段时间的档案,于是《军情六处》(MI6:The History of the Secret Intelligence Service,1909-1949)才得以面世。作为世界六大情报机构之一的军情六处,悄悄掀开神秘的一个角落,即使一角,也足以引起轰动。

  该部作品的中文版已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引进,书中全面曝光了军情六处前40年覆盖全球的情报网络和内部机构框架,并详细记述了该组织在大英帝国争夺欧洲霸权、一战二战中的众多行动特别是二战期间的间谍活动。值得注意的是,后来冷战思维中的意识形态对峙从一战结束后就有了。正如大英帝国总参谋长亨利•威尔逊所说:我们现在真正的危险不是德国兵,而是布尔什维克。于是一战二战间,情报局的主要盯梢对象便是俄国布尔什维克,他们甚至还截获了共产国际第三国际执行委员会领袖季诺维也夫致英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绝密信件,并有影印版(p165),信中声称“煽动英国无产阶级大众,领导失业的无产阶级发动武装运动势在必行。”然而,后来对历史证实,所有的情报工作似乎多是无用功,因为近在咫尺的希特勒才是真正的凶残的敌人。

  书中还揭示了MI6的运行模式和游戏规则,比如其备忘录甚至要求考虑到“首相(或其他政府高官)会将牛奶煮沸了才饮用吗?(放在门阶上的奶瓶可能已被污染)”来提高防细菌战的意识(p248)。另外,我们印象中的间谍多为帅哥美女,其实那只是电影中的娱乐因素所决定的,在MI6的选人不是选美,他们更倾向于用普通人,就是那种放人堆里不起眼的人,正如作者所说:这些人更像我们普通人,而不是魅力四射的超级间谍,他们更多依靠自身的智慧,而不是奇巧的小玩意,或许他们才称得上真正的“詹姆斯•邦德”。而这些人涉及到诸多身份,从贵族、工人、名媛到官僚、爱国者和卖国者不一而足。书中还立体展示了各国情报机构的合作与纷争,详尽记录了军情六处所开展的各种搜集情报、策反、暗杀、破坏等各色间谍活动,首度公布了格雷厄姆•格林、威廉•萨默塞特•毛姆、亚瑟•兰塞姆等大批重要特工名单。

  正如湖南文艺出版社社长刘清华所说:“这个被称为‘英国档案圣杯’的结晶,不但会帮助我们了解世界大事件幕后的真相,了解我们当下的生活环境,而且与流行文化中的谍战题材对照来看,绝对是读有所得。同时,《军情六处》的设计也充满着间谍文化的元素,譬如封面镂空的设计和摩斯密码的运用,让读者在阅读了别人的核心秘密之余,也可以自己体验一番寻找发现真相的乐趣。”或许,这个秘密的机构正使我们通向历史真相的暗道或者幽灵般的灵媒,透过这本书我们依稀能够看到历史迷津中依稀尚在的光点,并召唤一种特殊的历史真实。

  《军情六处》读后感(八):想象外的007和他的战友

  作为风靡全球的电影《007》,从1962年第一部《诺博士》到2010年《量子危机》,扮演男主角詹姆斯·邦德的演员从肖恩·康纳利、乔治·拉赞贝、罗杰·摩尔、提摩西·达顿、皮尔斯·布鲁斯南,到现在的硬汉丹尼尔·克雷格,各有各的风格,各有各的风流。伊北在他的新书《可以暴烈,可以温柔》一书中这样说:“片中有睿智敏捷、富有男性魅力的英雄,也有任性倔强、尽可能少穿衣服的性感撩人的美女,并且英雄和美女必然会碰撞出一段罗曼史。”这句话总结了《007》电影的一贯风格,战争的刚性遇到女性的柔性,总是显得凄婉。当然,仅看电影中隶属英国军情六处的007,开着最帅的车、泡着最靓的妞,杀着最毒的人,不由得人人都羡慕秘密特工“怒向刀丛觅小诗”的别样生活。

  但现实生活中的007和他的战友们有这样潇洒自如、风流倜傥吗?湖南文艺出版社的新书《军情六处:秘密情报局历史》可以告诉我们答案:艳遇不断、挥金如土的生活,常常是富二代、官二代们拥有,而非刀尖舔血的外勤特工们所能想象。在书的开头,我们看到的是军情六处成立的艰难,资金的捉襟见肘,处在外交部、海军部、陆战部之间的夹缝里,常常左右为难。而第一代局长曼斯菲尔德·卡明的个人命运也欠佳:车祸让他的失去左腿,也失去了爱子。1909年成立的特别情报局(MI6),在英国成为“一个得了痛风症的巨人”时,扮演了针灸治疗的一部分。秘密情报局一出生即命运多桀,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处于极度保密的状态,甚至连政府部门名单上都毫无踪迹可循。这样的隐秘状态,完全没有电影中那般张扬,甚至显得低人一等无可奈何的局面。

  一个新部门的建立如同一份新的事业,没有原有的既定规则,没有前辈的经验,一切都靠自己打拼,确实很为难。军情六处的起步,也是小米加步枪,在德意志帝国的挑战下,匆忙上马,谁也不曾料到,他们将来会有可能影响世界格局。因为眼前要防备的,是德意志帝国的军事野心。公众的恐慌和舆论影响了英国政府,他们主动去评估危险,以及建立更加完善的情报机构,“陆海空三军的介入和控制权归外交部”,情报局正式开始运作。在起初的五年时间里,他们建立了预警系统、间谍网络和情报交换机制,扩大行动区域、增强间谍知识以及开发情报技术,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到来。

  《军情六处:秘密情报局历史》主要便是记录了1909年至1949年间MI6的发展情况,以及如何从战争中诞生到逐渐能左右战争的过程,其中不乏有许多优秀的情报人员,真正的间谍,并非如邦德那么张扬,他们才不会点上一杯伏特加马丁尼加冰摇匀,还顺口说一句“我是邦德,詹姆斯·邦德。他们就如你我这些普通人一样,潜伏在敌人周围甚至打入内部,终身背负着秘密使命,直到死去都可能不能还原真实身份,更不用说功勋。“一战”前后,军情六处依然是处于财政困境之中,但这并不会有损秘密情报局在“一战”中的表现。

  真正的007,现实生活中的间谍,他们首先是善于伪装,能合理利用各种恰当的身份。这与电影中的张扬和让子弹横飞不同。间谍会避免各种不必要的麻烦和损失,以求能够完成目标获取情报,在间谍眼中,情报便是处理问题的钥匙,解决战争的办法。一战中的间谍西德尼·赖利便是如此,他首先空降到德国曼海姆城附近,以因病退役的身份和精通德语的优势,在德方逗留了3个月,终于搜集到德国即将在1918年春发动攻击的情报。这一情报,使得协约国能及时制定应对措施,从而将德国扭转战局的梦想毁灭。

  当然,007的原型少不了要在书中出现,这就是军情六处特工邓德代尔,现实中的他显然和电影中的007有着某种相同之处,譬如他曾是拳击冠军,嗜好美女,经常在马克西姆餐厅用餐,开一辆劳斯莱斯轿车,戴着卡地亚的名贵袖扣。而007原著的作者伊安·弗莱明本也是特工成员,当时受到军情六处处长戈德弗雷的赏识,还组建了代号为“红印第安人”的“30AU”特工队,秘密潜入欧洲大陆。伊安·弗莱明笔下的原型人物,除了邓德代尔之外,还有很多特工朋友提供的素材。当然,这也是特工的特征,他们每个人都有值得大书特书的事迹,甚至生死攸关,但往往他们都是无名英雄。

  而最重要的是,军情六处的特工们,可能一生都无人能知,也可能拥有各种不同的身份,但当他们退役之后,也许面临的生命威胁比特工任内更大。一个一生掌握着他人或者他国若干秘密,即使守口如瓶,也会让人心惊胆战。这大概也是007系列电影一直拍下去的原因。值得一提的是,《军情六处:秘密情报局历史》中也揭秘了许多双面间谍,而这些间谍所面临的困惑和危险,相比电影中的詹姆斯·邦德来说,有过之而不及。

  文|黑子

  《军情六处》读后感(九):一部涉及用间和机变权谋的奇书

  这部大部头真实史料编纂的著作《军情六处》,通过对英国秘密情报局发展壮大的曲折历程的回顾,真实地再现了隐藏在史书背后的、那些感人的英雄人物和事迹,生动地阐释了谍战在两次世界大战的硝烟中所起的巨大作用,更预示了和平年代中的危机意识。

  《孙子兵法》曾云:“故三军之事,亲莫亲于间,赏莫厚于间,事莫密于间。非圣不能用间,非仁不能使间,非微妙不能得间之实。微哉!微哉!无所不用间也。”

  而英国秘密情报局的创始人曼斯菲尔德卡明爵士,就是一位集“圣”与“仁”为一体的伟大人物,他切实地把握了用“间”的关键——亲抚、厚赏、秘密,在他呕心沥血地培养和苦心孤诣地经营之下,渐趋没落的大英帝国,终于有了一支专业技能过硬的特工队伍。

  可是,这支队伍,从开始出现到二战之前的漫长岁月里,从无到有,从简到繁,从无纲可循到规章条例、专业技能培训的系统化,领导者卡明爵士历尽艰辛,一直承担着巨大的精神和经济压力。

  这个部门实际是在英国的海军部、陆军部和“白厅”情报部门的夹缝中,艰难地生存着,将近二十年的财政困境,始终如阴云一般,笼罩着、困扰着情报局的工作,并且还时时使他们面临被兼并或者吞没的危险。

  每一次面临权力被架空,或者整改,卡明爵士都能从各部门的微妙关系中寻找到平衡点,巧妙地加以利用,使危机得到暂时的化解,这些,都足以证明,这位领导者不仅具有无比的韧性、宽广的胸襟,更具备敏锐的政治头脑,他的做法,足以显示,他洞悉政治和人性的秘密。

  即便是,只读懂了这本书中的一个人物——卡明,许多人将更加明了官场的一些规则,规避生活中的一些不必要的风险。

  通过真实的史料,我们看到,从一战到战后修整,再到二战爆发之后,这短短的二十年的时间内,这些活动在世界各国的英国秘密情报局的成员,在战争中所起的巨大作用,间谍从获取的敌国信息,越来越左右着战局的发展。

  比如一战中英国的著名间谍西德尼赖利,在敌后的传奇表现——

  他曾经空降到德国曼海姆城附近,携带因病退役的证据,逗留在敌后三个月,机智地搜集到德国人计划要在1918年春季发动攻势的重要情报,使协约国及时地根据这一情报制订了相应的措施,粉碎的德国妄图扭转战局的企图。

  他甚至还深入德国腹地,参加了德军,很快晋升为军官,并且以军官的身份,到了德国东部的前线。因为他精通德语和俄语,因此,他经常能够不露痕迹地伪装成德国人或者俄国人,来往于德、俄边界,把前线的消息顺利地传回国内。

  当然还有无数在一战和二战中涌现的著名间谍,他们的勇谋事迹,都成为后世一些文学创作的题材。

  读了这本书,我们会知道,真实的间谍是怎么样生活的,更使我们清晰地了解到,间谍并不是我们通过影视看到的那些耍酷耍帅的“007”之类的人物,更多的还是以普通的人的身份背负着秘密使命的人。

  他们的使命神圣,但是,他们的身份尴尬,从踏入间谍这个行业开始,或者说,从卡明创立这个部门的时候——英国的当局已经派人明确告知他,“我们的工作不可能得到承认,因为我们要和当局完全脱离关系,只能得到他们的秘密认可。”

  这样的性质定位,使秘密情报局很长一段时期内,一直面临着尴尬的处境,可以想象,他组织内的特工,无数人终其一生,都可能没有功勋,默默地在世界各地,忠诚地执行着上级的命令,捍卫着祖国和人民的利益。

  这是一部在当今时代不可多得的奇书,它让我们看到血腥战争背后无名的牺牲者,看到被简洁的历史掩盖的真相,看到隐藏在整个人类阴影之后的那些无名的英雄。

延伸阅读
题目:我国农学史上最早的名著之一是:选项A:《天工开物》选项B:《齐民要术》正确答案:选项B选项B:《齐民要术》、问答 > 物理小知识
2022-07-22
题目:在金庸的名著《天龙八部》中,写了一种非常名贵的花,这种花名叫“十八学士”,这种花一株上共开十八朵花,朵朵颜色不同,决无半分混杂,您知道“十八学士”是下列哪种花吗?选项A:菊花选项B:桃花选项C:问答 > 自然小知识
2022-07-19
题目:下面哪部名著不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选项A:《李尔王》选项B:《奥赛罗》选项C:《哈姆雷特》选项D:《俄狄浦斯王》正确答案:选项D选项D:《俄狄浦斯王》、问答 > 物理小知识
2022-07-04
题目:下列那部作品不是古典十大悲剧之一?选项A:《墙头马上》选项B:《精忠旗》选项C:《赵氏孤儿》选项D:《精忠谱》正确答案:选项A选项A:《墙头马上》、问答 > 物理小知识
2022-06-28
题目:古典悲剧《汉宫秋》的作者是?选项A:纪君祥选项B:关汉卿选项C:白朴选项D:马致远正确答案:选项D选项D:马致远、问答 > 物理小知识
2022-06-26
我最喜欢的一本书-《窗边的小豆豆》读后感1200字长这么大,我已经阅读了许许多多的书。其中我最喜欢的不是童话故事,也不是四大名著,而是日本作家黑柳砌子著的《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记录了作者,也就是书中作文 > 高一作文
2022-06-15
题目:吴敬梓是哪本名著的作者?选项A:《儒林外史》选项B:《西游记》正确答案:选项A选项A:《儒林外史》、问答 > 物理小知识
2022-06-14
读书伴我成长-我爱读书作文800字现代的社会,有了电视,广播、网络和报刊,可以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地浏览书籍,相比之下读书,显得有些“繁琐”:字要一个一个看,没有生动形象的画面,没作文 > 名著读后感
2022-06-12
题目:下列名著中,以动物为主人公的是:选项A:《蝇王》选项B:《我是猫》选项C:《兔子,跑吧》选项D:《猫与鼠》正确答案:选项B选项B:《我是猫》、问答 > 物理小知识
2022-05-29
水浒传读后感水浒传》是我国最早的长篇小说之一,成书于元末明初,是一部描写和歌颂农民起义的伟大史诗。就在昨天,我把《水浒传》看完了。《水浒传》主要写了发生在北宋末年的宋江起义为题材,生动地叙述了起义作文 > 名著读后感
2022-05-01
  •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