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重新发现社会》的读后感

名著读后感 |

时间:

2020-05-21

|

【www.gdfshaiyu.com--名著读后感】

  《重新发现社会》读后感(一):社会学初级读物-发现自己的思想

  无意中读到此书,被文中的人本主义思想所吸引,语言平易近人,明白易懂,迅速读完此书。陈恳的说:此书目前在我大陆学者出版的文集中优秀的。作者没有用复杂艰深的语言为难读者,也没有用一切通行的“马克思说”“社会主义证明”来忽悠读者。但是全文下来缺少自己的思想,更让人有种拾人牙慧、老生常谈的感觉。当然这本书在现在也难得可贵。

  但是仍然不是作为一本优秀的枕边读物。

  《重新发现社会》读后感(二):各种观念的对撞

  书内出现了大量鲜活的对抗性的词汇和观念,现记录如下:

  国民崛起 VS 国家崛起

  思想共和国 VS 刀剑共和国

  国家解放 VS 社会解放

  縷社会主义羊毛 VS 穞社会羊毛

  国内的”少年老成“ VS 国外的”年长而勿衰“

  民族主义精神 VS 民族主义情绪

  政治体制改革 VS 行政体制改革

  底线一次到位 VS 底线N次到位

  监护人政府 VS 守夜人政府

  权力半径 VS 民主半径

  积极公民 VS 消极公民

  ing 中,没停。

  《重新发现社会》读后感(三):还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龙应台在《野火集》里面说,几流的人民,配有几流的政府。

  国家最初的存在价值就是暴力机器,如果真如马老前辈所说,最后国家这一庞然大物不复存在,那就是物产丰足,最终世事昌平时代的到来。

  既然国家是人创造出的“半人半兽”的存在,那与人民之间必定要博弈,人民没有进取,那这部机器一定向人民攫取资源。

  制度的运行需要环境,需要文化的基础。事实上,从嬴政开始的数千年以来,我们对这个老国家一直是两个姿态的交叠:要么我跪着,要么你跪着。一次次的革命都只是改朝换代,来来回回换了几波人,还是有人跪着,有人站着。

  国家这部机器需要喂养它的人民来监督制衡。

  现代的法治强调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国家不是个人统治,也不是由多数人统治,而是有每个自由意志的人民组成。社会公正的实现,要仰赖民智的发展。商业的发展,最能促进个人意志的完善,改变过去小商品经济的家族观念。

  总之,开放的社会,能看到更多希望。

  《重新发现社会》读后感(四):说出心里话,回到你自己

  这本书我读了很久,很认真,在我认为说得好或有所触动的地方都做了笔记。因为这本书,我重新发现了自己。在这几年的生活中,我因为自己的所想所见对一些事有了想法,这些想法隐隐的有个方向,但我却不能清楚的把它表达出来。我时常和这个时代的大部分人一样,对某些事看不惯,但我只能埋在心里;我时常敏感的在某个时刻好像触摸到了时代的脉搏,但我不知该向谁述说。看了这本书,发现有些问题我也想过,有些问题我也向人表述过,但我无法向作者这样清晰的有逻辑的来梳理一遍。国家、个人、社会的关系原来应该是这个样子,我那种隐隐的不舒服却说不出来的感觉,就像突然被人一语中的后感觉一下全身淋漓畅快了!我日渐萎靡的精神又好像重新被注入了活力!熊培云先生的这本书让我重新点燃了自己的信念之火,也要做最好的自己。

  在这本书中,我读到了太多的大实话,也读到了太多的心里话,可最让我高兴地就是,作者和我一样,在这种种的问题背后看到了乐观。我的乐观来源于政府已经在实实在在的做事,过去几年没有动静的变化现在在认真做了调研之后就能立竿见影。而作者也提到了中国现在在转型过程之中始终是向前,尽管步子慢,但至少是在向前。从本书后记中作者对本书反响的一些记述来看,现在像我一样在困境之中思考过问题,又重新发现自己的人有很多,大家内心都有那种想脚踏实地的做一些事儿,身体力行的让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好的冲动。这样一本书几乎一字不删的出版了,在社会上取得反响后,各方面都表现的赞誉有加本身就证明了我们社会的进步,所以,我们理应继续乐观,并且贡献自己的力量为建设添砖加瓦。

  发表了以上感想以后,我才注意到这会是我人生的一部转型之书,我为自己曾经无数次想过,但迟迟不敢动手的生活找到了信念的支撑!

  《重新发现社会》读后感(五):我还是个屁孩

  一直以为自己是一个自成世界的理论者。从不怀疑自己因为涉猎的书少而支支吾吾,我可以天马行空地论证社科与哲学。在这本书面前,不能说自己被打败,因为本身阅读者不以竞争者姿态在捧书,但作者着实在论述的同时,让我认识到自己只是一个妄想论理世界的屁孩。

  每个人都会想在社会中伸张正义,或者对于万事嗤之以鼻。但你不得不承认我们在评论很多事情时只是在情绪的先入为主下再武装起言语和逻辑的武器。我们大都能知道什么对什么不对,于是就像梁文道在序中所写的那样错觉于这本书仿佛就是自己所写。因为作者极其富有力量地帮你证明了你的观点。你会觉得,噢!这正是我要说的!

  与其说书评,不如说自评。从阅读书籍来讲发现自己,并不是一种自私的表现,作者讲重新发现社会,我在这般社会的论述中发现自己。这不正是我们需要做的么?我们首先是人,然后才是公民,怎样做一个恰到好处的人--------表现得恰到好处、评判得恰到好处、与人相处得恰到好处......这本书看似不是教我们如何做人,但是在论述一个恰到好处的社会之后,我们理应要知道如何去做人,去迎合这个恰到好处的社会。一群恰到好处的人,或许才能更好地重新发现社会吧。

  读书甚少,实感自卑。但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思想逻辑论证控。那在不推翻此论点的前提下,继续探索就成了接下来的路。一本书所带来的思考已经熠熠生辉,而我坚信阅读的习惯可以让思维飞,那拒绝不生锈的充分必要条件,已经不言自喻。

  《重新发现社会》读后感(六):熊老师,请别再继续矫情了

  熊培云是我国近几年很“火”的学者,主要是因为他的几本书,如《重新发现社会》《自由在高处》《一个村庄里的中国》《这个社会会好吗》《思想国》等。早在五六年前第一次读他的著作时,我还对这位“草根学者”比较欣赏,可是到了后来,愈发发现他的书越来越“虚”,重复、无内涵的内容很多,文字过于矫情,动不动就且不管写什么内容都离不开满篇的所谓“自由民主”的话题。2011年的时候,我曾在北京三联书店亲眼见过他,他当时借其眼镜的镜片脱落这件小事,又上纲上线无限扩大到了“民主自由”……通过现场的观察,感觉他其实是个挺自负的人,属于典型的从农村打拼出来、留洋几年喝了点“洋墨水”后便一副自以为是、自认掌握“满腹经纶与治国之道”的小知识分子。有一件小事我记忆犹新,2011年过年前,那时我还对他的书比较感兴趣,我在微博上发了条:“下午大老远的坐了很多站的地铁到万圣书园,终于买到了熊培云老师的新书《自由在高处》。”到了晚上,就发现熊培云转发了我这条微博,并写了句“太感动了,我要关注你!”果然就关注了我,然后我的粉丝数也随着突然大涨起来。说实话,当时虽然我的心里挺高兴,但他的行为留给我的印象却不是一个成熟稳重的学者应该表现出的,太感性,而且他居然能看到我发的这条微博这件事说明他一直在微博上搜索自己这本书的有关正面的评论,从另一方面也显示了他的不成熟和不自信。到了后来,大概是一个月之后,我便发现他在微博上默默的取消了对我的关注,我真的是无语了。通过这几件小事就能看出一个人的水平和修养,真正的大家,永远都有着大家的风范,我曾经拜访过的张岂之老先生就是其中一位。最近,熊培云的新作《追故乡的人》由“理想国”出版了,我大致看了看目录,看不出和《一个村庄里的中国》(这本书书名起的很高大上,但内容很虚,动辄就让一个村庄代表全中国,和梁鸿的书名有一拼)有多大差别,而且明明是写故乡,书里面却又出现了巴黎等内容,看来作者是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曾在法国待过吧。说了这么多,最后建议熊培云老师能安下心来踏踏实实的研究下中国社会尤其是乡土中国的真实实践,不要整天说些不知所云的、“高大上”的、太过理想化的东西,不然,作品的内容只会越来越虚,文字只会越发矫情,而读者们的眼睛是雪亮的,时间久了,便自然把您给抛弃了。

  《重新发现社会》读后感(七):写到你的心里去——熊培云《重新发现社会》

  写到你的心里去——熊培云《重新发现社会》

  从过完年开始,就读了好多去年各大媒体排行榜上的上榜好书,到现在还有很多没读完。但是我感觉这一本对我来说,是最好的。这是我今年读到的最好的一本书,而且我相信很难再有别的书能够达到这个高度了。

  刚打开书首先看到的是梁文道的序言,说着本书一路看下去你会以为这本书是你自己写的。这么说,是惺惺相惜,英雄所见略同吧。我感觉还没有达到这个程度,感觉熊培云说出的都是我想要说,却不知道怎么说的问题。看了以后有恍然大悟的感觉。接着就是崇拜,对思想的崇拜,为什么他可以了解得那么多,看得那么透彻,于是就嫉妒,熊培云和我同龄,而且是从江西农村里走出来的,为什么他就可以比我站得高那么多?剩下就是羡慕,人家考上了南开大学,又到巴黎大学留学,主修历史和法学。回国已经成为了记者,专栏作家,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读大学对人生的改变,我相信也一样可以通过读书可以达到,读书人都无限相信书和力量。只是我更知道这条路会是世界上最漫长的道路,而且充满艰辛和坎坷。

  书读完了,原本很含混,很模糊的东西都清晰了起来,可是你要说作者有什么具体的观点,却很难说出来,不过是过去我们都知道的那些东西,并没有什么新的概念,新的观点。可是通过作者那一段一段,一点一点,像讲故事一样,把古今中外的事例一个一个摆出来,就让你明白了,就让你相信了,就让你认同了作者的观点。

  其实人的成长,社会的变化都是如此吧,都不是能够通过一阵风暴,一阵口号,就彻底发生改变的。都是这样一点一点的认同,一点一点的接受,这个过程你甚至都想不到去否定,去反抗,就跟着走下去了。不过能够有这样的力量,来引导你前行的,肯定是一个无比强大的灵魂,无比深邃的智慧。否则怎么可能办得到。

  其实熊培云还有另一个专业,那就是传播学。呵呵,所以才能够把这样一本有深度有思想的书,写得这么轻松,简直就写到你的心坎里面去了。

  《重新发现社会》读后感(八):我们共同恐惧,我们因此受益

  有时候,你会发现一些问题,它们距你千里,似乎永远也不会发生在你身上,但依旧会令你气愤无比,而且似乎还不单单只是这些问题触碰到了某些底线与情感,因为你总觉得你的气愤中总有那么一点点担忧与恐惧,似乎那问题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发生在你的身上,但你又无法确定。

  有时候,你的内心会生出某些想法,认为自己应该做点什么,为别人、为这个这个社会,甚至是为全世界,做点什么,这似乎不单单是你大公无私、急公好义,因为在你的想法中还是有那么一点点自私,你似乎觉得你做了这些事,你自己也会得到庇护、自己在将来也会有了保障,只是你总也想不清该做点什么。

  有时候,你终于想到或者遇到了你要做的事情,但却发现前面总是障碍重重,总是有人在你的眼前遮遮挡挡,他们有时还很善意,他们有时还很有道理,他们对你横加阻挡还是有根有据,他们有强大的势力,完整的理论,和似乎很充分的理由,不让你做这,也不让你干那,因为他们认为那是他们的领地,你不知如何是好,缺乏指点,失去了方向。

  而熊培云的这本《重新发现社会》就这样出现了,他告诉了你那些千里之外的问题让你气愤、让你担忧的原因,因为无论距离远近、无论风俗如何、无论经济贫富,我们都缺乏着相同的东西,因此我们都有可能面临相同的问题,因此我们可能拥有相同的命运,而我们身边都缺乏的东西就是——社会。千百年来社会不断被皇权压制,几十年来社会不断被没收、充公,所以我们是如此一致,无法逃避,我们都在一个缺乏社会存在的现实之中,无分南北,本质相同。

  本书也告诉了你要去干点什么,那就是重新发现我们的社会、重新重视我们的社会、重新构建我们的社会,让社会的力量不再被掩埋与遮蔽,让它成长、发展和正常化,让它足够强大,以制衡权力;让它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以帮助人们,以规范人群,以造福所有人,你也因此能够为此出了一点力,而让自己受益,因为所有的人都在这社会的庇护下。

  社会的消失,是会让有些人得利的,而更多的人却因此遭殃,我们所有的人都是凡人,在自己的利益受到威胁,都会本能奋起反抗,我们是如此,那些既得利益者也会如此,所以这也就是为什么当我们想为重建社会做点什么时,会有压力、会有阻碍、会被冠冕堂皇地拒绝,而这本书也告诉了我们,别怕,这条社会之路是正确的,我们应该走下去,一切也会因此好起来。在读刘瑜的《民主的细节》时,我了解到不单单有民主的权利,还要有民主的责任,我想发现社会,重建社会的力量就是着民主的责任之一吧。

  我想真正能将人们联合起来的,也许就是我们共同的恐惧,我们害怕被无常的现实、无限的权力所伤害,所以我们才有了问题、有了想法、有了方向。既然我们还要与现实为伍,我们还要权力为我们服务,于是我们便联合为社会,在现实与权力失控时,以求庇护与制衡,我们共同的恐惧,我们也因此受益。

  归根到底,这本书其实还是在阐述着一些常识性的东西,是不过我们的常识已被埋没、丢弃、流失了许久,所以才会显得如此珍贵;而在常识被某些人故意打压了许久之后,再把它发掘出来,讲给众人听,往往不只是需要智慧,更需要一些勇气。也因此在我看来,这是一本简单易懂,却又需要反复阅读的好书。

  《重新发现社会》读后感(九):思考

  这本书讲的主要是国家、社会、个人之间的关系,包含制度,经济,权利,自由,民主等等,这类问题开始读确实有点枯燥甚至难懂,但是熊培云先生以他出色的文采,温暖、幽默、思辩的文字深深地吸引了我。

  有人说读这有什么用呢?诚然,就想大学学经济学的人能够对现今经济状况等等了然于胸,但是在找工作时却遇到了困难,看这本书亦是如此,看起来并没有什么用,了解了,思考了,没有什么实际用处。但是作为一个人,一个公民,连自己的自由和权利都不去了解与想考吗?我不想这样浑浑噩噩地过完一生,想对国家,对社会,对个人有更多地了解。熊培云好比为我打开了一扇窗,一扇可以眺望到自由和民主的窗,让我去了解,去思考,国家,社会,自由,民主等等问题。

  本书通过对一些社会现象的分析,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作者主要在于思考,但是感觉有些问题思考还不够深入,有些问题思考了,但是还没有很好地解决问题,但是这已经很好了,因为有的问题不是一两句就能说清楚,不是一两句就能解决的,关键是他开启了我思考的空间。在书中大量引用了一些大家的话语,如,柏拉图,亚当斯密,胡适等等非常多的与这个话题有关的人话语,可能他们的书我们不一定看得下去,但是这本书我却能够读下去,算是打基础吧。而且加上作者对时事,社会现象,电影的分析,加上诙谐幽默的语言,使本书更添光彩。

  下面附我和作者思考不同的对一个小的事件的思考。前不久在说说里看到有一个团队用minecrat重建圆明园,收割了无数多个膝盖。让我不禁想起这本书中263页提到浙江横店集团宣称筹资200亿元在横店再造圆明园的事,作者提出“增量历史”的概念,认为这是做“历史的加法”,既为还原历史,也为盘活历史的存量、谋历史的增量。不可否认重建可以让人更加了解圆明园,但是我认为这种重建背后的商业价值是何其之重,这样就变味了,更何况重建的圆明园能和原来的圆明园相比吗?有那么多钱为什么不像巴黎那样保护好现有的历史文化遗产,在中国很多乡村的一些历史文化遗产都在受到威胁,保护现有的岂不更好。就拿我故乡麻城来说吧,最近几年,家乡麻城建了一个文化小镇,说是移民公园,无非是冲着商业利益去的。里面大量的仿古建筑,但是当我参观时,发现这些建筑仿的太劣质,不仅没有历史文化的气息,反而充斥着现代的元素。于此形成对比,麻城一些乡镇的一些遗产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与发掘,比如柏子塔,这才是庄端儿,难道这不必那假的更好,更有意义吗?

  本书涉及的方面有很多,这只是我对其中一个不同的地方的思考,虽然之重自己的观点我们不一定都接受和认同,但是作者的目的就是打开我们独立思考的窗,打开我们想考自由民主的窗,感谢作者,期待他的另一本对这本书的补充《自由在高处》,以及新书《西风东土》。

  《重新发现社会》读后感(十):国家≠社会 我读《重新发现社会》

  花了一个星期读完此书,发现作者所说的可以用一个简单的不等式加以概括,那就是国家≠社会。

  确实,国家并不等于社会,在百度百科上,国家虽然也是一定范围的人群所形成的共同体形式,但国家政权是国家的具体化身,所以是具有治理一个社会的权力的机构。而社会则是为了共同利益、价值观和目标的人的联盟,是共同生活的人们通过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联合起来的集合。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来说,在先秦时代诸侯到处都是,大大小小的国家鳞次栉比,但社会却只有一个-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奴隶社会。对这一点来看,社会的范围要比国家大上很多,而且我们最终要实现的共产主义,是建立共产主义社会而不是共产主义国家,据说那时候世界根本就不存在国家,每个人都能获得极大的自由。当然,社会也可能只是一个很小的范围,例如《桃花源记》中的与世隔绝的小社会,或者用刘瑜概括的话说:社会可以是陈光标,可以是动物基金会,可以是微博,可以是豆瓣,可以是单向街,社会无论大小,却无所不在。

  熊培云写这么书的目的就是让人们感受到这种社会的力量,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迅速,逐渐开始从国家的束缚中解脱,当然这种解脱也只是一小部分的解脱而已,当国家不再给每一个公民安排教育,安排职业,安排工作,安排养老;当国家不再实施计划经济,以往的供销社早已销声匿迹;当国家不再强迫每个人都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所有的这一切变化都能反映出社会正在逐步解放,这种解放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流血的革命,而更像是一种制度的改革,正如改革开放也被称为一场伟大的革命,甚至能与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相提并论。种种这些制度的改革,在这本书中都能得到具体的体现,但作者却尖锐地指出这些做的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加大改革力度,让社会彻底从国家的束缚中解脱出,让每个公民真正感受到社会主义社会,而不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强大。

  本书从经济,思想,法律,网络,文化传统多个方面展开叙述,所涵盖的范围应该来说还是比较广泛的,不过更关键的是作者抓住了中国社会中面临的最核心的一些问题,例如土地改革,物权法,人权,财富分配等等。作者在书中提到了两个很新颖的术语,一个是社会资本主义,一个是共生主义。它们分别相对于我们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我想对于社会资本主义的表现每个人应该都不陌生,在市场经济下的中国,资本家并不是少数,再加上中国积极对外开放,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国的社会主义相互结合,让我们在中西合璧中感受到了市场的力量。而共生主义则重当下与未来的存续生长,更重对自发秩序与自我拓展的认同呵护,与共产主义人们熟知的按需相比,它更关注于生命。在这里我想补充的是,其实共产主义中也提到过每个人实现最大化的自由发展,只是人们常常忽略了这点罢了。

  读完此书,感到美中不足的一点是作者在书中重复引用了很多前人写的东西,例如扎克维尔的《论美国的民主》这几个字就在书中出现了不下三四十次,用一次又一次的对比告诉我们这些本来就不该出现的局面。外国的东西确实需要借鉴,这一点毋庸置疑,根本原因是国内并没有多少人写过类似的书,实在是悲哀,作者只好大面积引用他国的东西了。

  人权高还是主权高,这是越来越是个问题,面对美国提出的人权问题,中国对此的反映是主权高于一切,按照这点逻辑是没有国家怎么能有人呢?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国家确实在努力保护着每个公民,尽管还不时搞点小动作,搞点小拆迁,涨点小物价,弄个小户籍等等。这些小动作就像一只苍蝇发出的令人烦躁的嗡嗡声,不知何时能得个清静,照《大话西游》里面的孙悟空那样肯定是不行的,钉子户们只能贴四大门神,物价再贵人们也只是背地里骂上几声,户籍我看这辈子都甩不掉了。

  用一句很粗俗的话来说,社会是人,而国家不是人。所以国家怎么可能等于社会,就好像拿你和你的自行车相等一样荒谬。

  豆瓣上有一句对于此书很给力的评论,用在结尾这里正好:需要此书的读者可能根本就不读书,而读到此书的读者可能又不需要如此启蒙。我想,你肯定是懂的。

延伸阅读
题目:我国农学史上最早的名著之一是:选项A:《天工开物》选项B:《齐民要术》正确答案:选项B选项B:《齐民要术》、问答 > 物理小知识
2022-07-22
题目:在金庸的名著《天龙八部》中,写了一种非常名贵的花,这种花名叫“十八学士”,这种花一株上共开十八朵花,朵朵颜色不同,决无半分混杂,您知道“十八学士”是下列哪种花吗?选项A:菊花选项B:桃花选项C:问答 > 自然小知识
2022-07-19
题目:下面哪部名著不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选项A:《李尔王》选项B:《奥赛罗》选项C:《哈姆雷特》选项D:《俄狄浦斯王》正确答案:选项D选项D:《俄狄浦斯王》、问答 > 物理小知识
2022-07-04
题目:下列那部作品不是古典十大悲剧之一?选项A:《墙头马上》选项B:《精忠旗》选项C:《赵氏孤儿》选项D:《精忠谱》正确答案:选项A选项A:《墙头马上》、问答 > 物理小知识
2022-06-28
题目:古典悲剧《汉宫秋》的作者是?选项A:纪君祥选项B:关汉卿选项C:白朴选项D:马致远正确答案:选项D选项D:马致远、问答 > 物理小知识
2022-06-26
我最喜欢的一本书-《窗边的小豆豆》读后感1200字长这么大,我已经阅读了许许多多的书。其中我最喜欢的不是童话故事,也不是四大名著,而是日本作家黑柳砌子著的《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记录了作者,也就是书中作文 > 高一作文
2022-06-15
题目:吴敬梓是哪本名著的作者?选项A:《儒林外史》选项B:《西游记》正确答案:选项A选项A:《儒林外史》、问答 > 物理小知识
2022-06-14
读书伴我成长-我爱读书作文800字现代的社会,有了电视,广播、网络和报刊,可以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地浏览书籍,相比之下读书,显得有些“繁琐”:字要一个一个看,没有生动形象的画面,没作文 > 名著读后感
2022-06-12
题目:下列名著中,以动物为主人公的是:选项A:《蝇王》选项B:《我是猫》选项C:《兔子,跑吧》选项D:《猫与鼠》正确答案:选项B选项B:《我是猫》、问答 > 物理小知识
2022-05-29
水浒传读后感水浒传》是我国最早的长篇小说之一,成书于元末明初,是一部描写和歌颂农民起义的伟大史诗。就在昨天,我把《水浒传》看完了。《水浒传》主要写了发生在北宋末年的宋江起义为题材,生动地叙述了起义作文 > 名著读后感
2022-05-01
  • 推荐访问